Neuroscience Bulletin最新上线:穴位敏化-心肌缺血体表牵涉痛的调控机制

信息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22-04-29 09:40:22

pic1B.jpg

pic2.jpg

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1704600)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674085, 81904309)资助下,北京时间2022年4月26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以“Referred Somatic Hyperalgesia Mediates Cardiac Regulation by the Activation of Sympathetic Nerves in a Rat Model of Myocardial Ischemia”(心肌缺血引起的体表痛觉敏化通过影响心交感活动调控心功能)为题的研究成果在Neuroscience Bulletin网络首发,机能研究室崔翔助理研究员为该文第一作者,朱兵研究员、高昕妍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常引起左侧胸背及上肢牵涉性痛觉敏化同时伴随心交感活动增加,启动心脏功能的自我保护性调节。而躯体牵涉性感觉敏化部位的传入信息,是否直接影响心交感活动和调节心脏功能尚不明确。皮肤及背根神经节中交感芽生及交感-感觉偶联与慢性痛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否在心源性牵涉痛中同样存在也未有报道。因此,此项工作以心源性牵涉痛引起的敏化传入对心交感活动及心功能的影响展开研究。

研究通过神经电生理在体记录、心率变异性分析、超声多普勒、生物化学实验以及药物阻断等实验方法,表明心脏疾病时心源性牵涉痛引起穴位敏化及交感神经增强,“激活态”穴位的感觉传入激活交感神经活动,同时机体能够通过肾上腺素能α2受体(α2AR)介导的交感-感觉偶联放大伤害性信号传入,引起中枢及外周敏化,增强自我修复机制,调节心功能(见图)。阐明心肌缺血情况下,针刺敏化穴位通过兴奋交感神经,良性调节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增强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应变能力,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功能,这不仅为理解牵涉痛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提供了新的角度,为理解牵涉痛参与心功能自我修复提供了证据,也为理解敏化穴位参与内脏功能的稳态调节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pic3.jpg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研究员认为:本研究的核心是内脏病变情况下相关体表牵涉性感觉敏感区(亦即“穴位敏化”)的自发传入活动能够激活交感神经——触发交感-内脏功能的自主调节的级联反应,这是“交感-感觉偶联”首次在内脏疾病被观察到。其意义是:内脏病变引发穴位敏化,并自主(而不是人为干预——当然,针灸干预可进一步增强其效应)触发机体病变的自愈过程。这就是穴位本态的最重要的生物学属性!


相关论文信息:

DOI: 10.1007/s12264-022-00841-w

友情链接: 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联系方式 针灸所仪器设备和技术共享平台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