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学科概况

信息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21-10-28 15:21:10

本学科于2001年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点。本学科坚持围绕针灸学科基本与关键科学问题,服务国家和学科发展需要,系统梳理了针灸理论基本问题,发掘科学内涵并予以现代表达,在经络、腧穴及针刺镇痛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在针灸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针灸基础理论与文献研究、针灸标准化研究等方面进行开创性研究,在国内外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了学术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为针灸学术的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近10年来承担包括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15篇,其中SCI源刊论文295篇;著作90本(套);各级别奖项36项。

研究队伍

学科带头人为朱兵研究员。本学科共54人,其中高级职称28人,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23人。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80余名,招收博士后20余名。学术带头人为程莘农院士(已故)和黄龙祥研究员。

研究方向
       1. 针灸基础理论研究;
       2. 针灸标准化研究和标准制定;
       3. 针灸临床研究和方法学探索;
       4. 穴位特征与针灸效应机制研究;
       5. 经脉现象研究。

学科带头人

朱兵,巴黎第6大学生命科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士论文被评为巴黎大学1989年度“优秀博士论文”,以“最佳答辩成绩”获博士学位。1993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针刺研究》杂志主编。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学科和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一直从事针灸效应的机制和临床研究。发表SCI源刊论文70余篇,撰写《针灸的科学基础》(1998)和《系统针灸学》(2015)专著。主持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人事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项目。主持和参与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研发的针刺手法仪和耳迷走神经刺激仪获国家发明专利,并畅销海内外。原创性提出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与生物进化相关,是人类永恒的本能医学体系,并呼唤复兴体表医学。对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和全身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创立了穴位效应规律分类的“单元”和“集元”假说。首次证实耳迷走神经部分传入与孤束核的联系,提出耳−迷走神经是耳针发挥特异效应机制的论点;并采用自主研发的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仪治疗癫痫和抑郁症等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针灸的非特异效应领域首次提出“皮–脑轴与针灸广谱效应”的观点;对穴位的本态有创新性发现,率先倡导了穴位敏化的理论和“穴位敏化池”的微理化环境概念,提出穴位就是能与相应靶器官发生cross-talk的体表位域的论点。对循经感传机制、经脉沟通体表上下之间、经穴与脏腑内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机制开展了广泛系统的创新性研究。

学术带头人

1、程莘农院士(已故),主编国际针灸培训统编教材《中国针灸学》;主持“八五”攀登项目“经络的研究”(首席科学家)1990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程老从医60余年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临证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取穴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运针讲求指实腕虚,气隨人意其改良“程氏三才法”简巧便利,气至速达;临床擅长内科、妇科疾患的诊治,如: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痛证,崩漏等,疗效显著。主持国家级、部级、科研课题多项,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得“国医大师”称号。

2、黄龙祥,研究员。1983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获中医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中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留针灸研究所从事中医针灸学术史研究及中医针灸基础理论研究。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针灸文献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常务理事。先后承担国家科研课题6项、局级课题6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近年获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一项、部局级一等奖2项和三等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13部。1997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2008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

后备学科带头人

1、景向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优势团队负责人。先后主持包括科技部1项“973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穴位广谱效应,穴位敏化,针刺效应的始动机制,经穴脏腑相关以及原始管道系统和经络的关系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标志性成果。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2次,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奖1次。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参编著作3部。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报告。对于针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深入思考并身体力行,参与撰写多项指南及针灸学科发展规划。负责组织专家就"经络研究的热点问题"、"世界针灸和中国针灸的发展"、"国外针灸临床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相关的讨论争鸣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专栏文章,对学科发展中一些问题开展正本清源的讨论。现任中国针灸学会针麻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理事,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副主编等。

2、荣培晶,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董事。长期从事针灸效应机制的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北京市科委脑认知与脑医学领域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课题5项。近年来在Biological Psychiatry,Brain Stimulation,《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或特邀综述180余篇,被引1000余次。主编学术专著5部。作为主研人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9项。获批国家专利7项。

友情链接: 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联系方式 针灸所仪器设备和技术共享平台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