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机能研究室

信息来源:科教处     发布时间:2021-10-28 15:06:24

针灸机能研究室自2003年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科室以电生理学研究为主体,建立了一整套开展针灸机能研究的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技术平台,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近5年承担国家级课题20项,其中科技部中德国际合作研究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7项;北京市重大研发计划1项,院“十三五”重点项目1项,中医药“一带一路”合作专项2项。发表科研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源刊论文50余篇,发表专著3部,申报专利10余项。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7项,硕博士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5项,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8项,获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2019-2020年度巾帼文明岗。

荣培晶课题组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结合现代生物科学技术,致力于针刺治疗脑及相关疾病效应机制研究。团队以耳-迷走神经反射联系治疗癫痫、抑郁症、失眠、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机制及应用为研究方向,开展了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的基础、临床和转化研究,以自主神经功能调节为核心,开拓出“外周神经-脑网络-机体功能整体调节”的新思路;开展了与医学工程学、材料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创立了耳穴迷走神经刺激术,研发了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在基础、临床和转化研究中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图1.荣培晶课题组.jpg

图1.荣培晶课题组

高昕妍课题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于不同感受器特性的针灸量-效关系与传入神经系统的编码特征研究、针刺镇痛及调节内脏联系功能的节段性及全身性机制、针刺治疗术后痛和慢性痛的神经免疫对话机制等。课题组采用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物学前沿技术手段为载体,以在体和离体电生理及钙成像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离体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利用光遗传与化学遗传等基因生物学手段探讨针灸的科学机制。采取学科交叉的开放式发展理念,与多个国内外研究室开展合作。

图2. 高昕妍课题组.jpg 图2. 高昕妍课题组

张建梁课题组聚焦两个研究领域:一是针灸效应机制研究,采用行为学、电生理学、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等综合技术方法,探讨针刺镇痛、针刺治疗癫痫以及针刺改善心肌缺血等的工作机制,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机制,为阐明针灸疗法的科学性提供新的证据;二是成果转化及中医康复设备研发,课题组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司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自动化科学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合作,构建中医康复设备研发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和机制。

图3 max.jpg

图3 fMRI检测针灸的镇痛效应

友情链接: 国家科学技术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联系方式 针灸所仪器设备和技术共享平台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