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建所70周年之际,为促进针灸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针灸所科教处组织各基础科室就各自研究领域的发展及前沿召开系列专题研讨会。2021年10月19日,第四场专题研讨会“针灸作用途径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腧穴结构研究室组织,特邀中山大学丁英副教授、复旦大学冯异教授进行专题交流,针灸所所长景向红研究员以及针灸所各研究室职工、学生等50余人参加现场会议。会议由科教处李亮处长和腧穴结构研究室白万柱研究员主持。
本次专题研讨会主题为“针灸作用途径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陶之理、文琛等老一辈科学家首先将神经示踪及组织学技术引入针灸形态学基础研究中,奠定了形态学研究室从神经通路/环路和组织学方法探讨腧穴和脏腑的神经支配以及二者之间神经联系的主要研究方向。近十年来,腧穴结构研究室利用现有技术优势,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腧穴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同时应用新一代神经示踪技术从外周到中枢对腧穴的神经支配规律及与其对应脏腑之间的神经联系进行了新的解析,进一步丰富了对传统针灸腧穴结构及其作用途径的认识。本次专题研讨会在探讨腧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新视野,聚焦电针的干预机制以及针刺效应的可视化研究。期待通过对于新方法、新理念的探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探究腧穴的形态结构以及针灸效应的科学基础。
会上,白万柱研究员系统介绍了腧穴结构研究室的源流、本研究室对于腧穴结构的研究成果以及腧穴研究的困境和展望。丁英副教授以“督脉电针通过提高NT-3促进移植的干细胞源性神经网络与损伤脊髓整合的研究”为主题进行了电针对于中枢神经修复的学术汇报。崔晶晶副研究员从外周神经的角度介绍了“电针促进坐骨神经髓鞘再生及功能改善的实验研究”。冯异教授介绍了透明化技术在针刺治疗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将“透明化3D成像分析系统”拓展到针灸学相关研究中进行展望。现场专家及与会人员就相关内容进行提问及讨论,主要围绕电针干预神经修复的新机制以及透明化技术在针灸学中的应用研究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景向红所长对会议进行总结,首先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感谢各位同道对于对学科融合建设的支持。期待针灸研究所可以不断吸收各领域的新鲜血液,研究人员可以不断学习、开拓视野,促进针灸学的多学科交流及发展,同时也寄希望于利用新方法、新技术来解释、解决更多的中医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