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健康报》刊登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青年医师杜世豪、党委书记高云撰写的题为《传承红医精神 发展针灸事业》文章。
《健康报》由国家卫健委主管出版,是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央级媒体。
以下为原文
近期,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组织开展党员干部红色教育暨履职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培训期间,同志们赴中国医科大学旧址,实地学习感悟“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医精神内核。通过沉浸式学习,同志们深化了对红医精神的理解,深切感受到红医精神之于新时代针灸事业发展的时代价值;深切感受到以党建引领、临床革新、科研突破为着力点,推动针灸事业在新时代薪火相传、再创辉煌的历史意义。
党建引领固根基 把牢为民方向
政治坚定是红医精神的忠诚钢骨。针灸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事业,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无论面对烽火硝烟还是科技浪潮,针灸人始终沿着“对党忠诚”“人民至上”的航向前行。这根贯穿九十余载的精神脊梁,是针灸从革命马背走向世界舞台的力量之源,更是新时代中医人守护苍生的价值认同。
针灸研究所作为针灸科研、医疗、教学的前沿阵地,首任所长朱琏先生是红医精神的杰出代表,一生忠诚于党的事业。她的红医精神,是银针下的赤诚、烽火中的仁心、科学探索中的坚守。从朱琏诊所到世界针坛,她用毕生证明:政治坚定是红医之魂,为民执针是永恒初心。这也是针灸研究所自创建之初就传承赓续的红医基因。如今,在红医精神引领下,针灸研究所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以坚定的政治信念推动科研、医疗、教学等事业蓬勃发展。
埋头苦干强技艺 激活创新动能
红医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针灸人精研技艺、追求卓越。从延安时期用缝衣针救急,到建立现代标准化诊疗体系,针灸人始终致力于临床能力的提升。
以朱琏为代表的针灸人在延安积极推广针灸,编写教材,用针灸治疗常见病、战伤疼痛甚至替代麻醉,以缓解西药短缺之困,诠释了“一根银针治百病”的智慧。如今,临床普遍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和现代化设备,但埋头苦干、精研技术的精神代代相传。针灸研究所牵头研制系列《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围绕偏头痛、失眠等临床常见的针灸优势病种形成了一系列标准化方案,在国内外推广。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作为重要临床基地,积极应用推广成果,为患者解除病痛,并作为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临床教学基地,将针灸方案远播海外。
科研是推动临床进步的核心引擎。延安时期,极端艰苦条件下迸发的自主研发智慧,是中国医疗史上自力更生、创新突围的典范。面对日军封锁、物资断绝,医务工作者秉持“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原则,在器械、药品、技术、教育等领域创造性实践,支撑了战时医疗,甚至奠定了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基石。当下,针灸研究所科研人员赓续红医精神,聚焦临床亟需,提升临床服务能力,在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国际标准等方面取得突破,巩固针灸宗主国话语权。
救死扶伤践仁心 永葆精诚本色
红医精神中蕴含的无私奉献、大医精诚的可贵品质,是针灸事业秉持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优良作风的初心所在。救死扶伤不仅治愈疾病更抚慰心灵,针灸“简、便、验、廉”的特点和整体调节的优势,在疼痛、情志疾病及慢性病调理中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针灸医院临床实践中,注重身心同治,以精湛技艺和仁爱之心,减轻患者痛苦,传递温暖希望。医院始终以服务群众为核心,持续组织对口支援和义诊。近年来,已先后赴四川、内蒙古等十余个省份,深入基层开展针灸技术培训、义诊工作,惠及群众5000余人次。
红医精神,穿越烽火岁月,历久弥新。从朱琏先生“银针下的忠诚”到当代针灸人的科研攻关与临床精进,变的是技术与环境,不变的是“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信仰与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针灸人应自觉肩负起传承红医基因的时代使命,以党建引领凝聚力量,以苦干实干锤炼本领,以仁心仁术守护健康,不断推动针灸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这一古老智慧在保障人民健康、服务国家战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 者:杜世豪 高 云